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鎮經驗 作者: 來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網站 發布時間:2020-12-31
2019年4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在浙江德清召開“2019年全國特色小鎮現場經驗交流會”
典型引路
2016年以來,各地區特色小鎮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積累了有益經驗,正涌現出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集聚、宜業宜居、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針對其中一些模式先進、成效突出、經驗普適的特色小鎮,提煉其特色產業發展、產鎮人文融合、機制政策創新等經驗,形成了“第一輪全國特色小鎮典型經驗”。
主要包含以下五個方面經驗:
一是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鎮、杭州夢想小鎮、福建寧德鋰電新能源小鎮等,在打造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新引擎上的經驗。
二是浙江諸暨襪業小鎮、廣東深圳大浪時尚小鎮、吉林長春紅旗智能小鎮等,在探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上的經驗。
三是江蘇蘇州蘇繡小鎮,在開拓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新空間上的經驗。
四是江西大余丫山小鎮、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鎮,在構筑城鄉融合發展新支點上的經驗。
五是天津西青楊柳青文旅小鎮,在搭建傳統文化傳承保護新平臺上的經驗。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經濟開發區三瓜公社小鎮是商貿文旅類小鎮。以發展電商產業為核心,入駐企業90家左右,吸納就業2000人,完成特色產業投資2億元,年接待游客人數600萬人次。小鎮規劃用地面積5700畝,其中建設用地面積800畝;已建成區域用地面積2300畝,其中建設用地面積200畝。
一、主要運行模式
(一)科學合理定位。小鎮結合項目自身資源和特點,以農業為基、電商為魂、旅游為輔,以電子商務為驅動,以農旅融合為切入點,以“互聯網+三農”“互聯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路徑,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打造就地就近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大市場。
(二)政府做好推介。依托政府資源、政府支持和媒體資源,借力專業品牌管理機構,為有潛力的小鎮內企業提供品牌整合推廣服務等。
(三)強化金融支撐。小鎮主導企業聯合安徽巢湖經開區管委會,為入駐企業優先提供小額擔保貸款10萬元/企業。聯合多家金融機構和創業基金,為入駐企業提供各種融資服務。
(四)企業提供培訓。小鎮主導企業成立“半湯鄉學院”“電商培訓中心”已完成電商培訓班45期,共培訓5000人次,培育企業30余家,直接用工300人,帶動就業2000余人。并開通服務青年創業的網絡信息化平臺,提供創業咨詢、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和創業輔導等信息。
二、特色產業發展
(一)建設電商基地。引進電商總部,開發當地農特產品,整合包裝名優特產資源,建立統一的電商分裝庫和物流中心,打造“安微電商第一鎮”,并開辟出冷泉魚、溫泉雞、茶、山泉花生等30多個電商產業基地,打造“互聯網示范村”。
(二)集聚電商企業。小鎮入駐的電商創業企業中,行業內知名企業5家、成長期企業(エ商注冊6年以內)6家、初始創業的小微企業(工商注冊2年以內)40家。開設線上店鋪28個,包括三瓜公社天貓旗艦店1個、淘寶企業店2個、京東專營店1個等,自建平臺1個、APP1個,電商團隊11支。
三、宜業宜居宜游
(一)完善公用設施。小鎮加大對村莊道路設施的整改力度,埋設好污水管線、做好綠化整潔、建好無線網絡覆蓋體系。此外,小鎮區位優勢明顯,距高速口車程10分鐘、距高鐵站車程15分鐘,便利居民和游客出行。
(二)做優旅游體驗。小鎮位于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巢湖半湯溫泉養生度假區的核心區,緊鄰巢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景區郁金香高地,擁有中國四大古溫泉之首的半湯溫泉,為居民和游客提供優質的服務體驗。
四、特色文化內涵
(一)彰顯農耕文化。將小鎮山地水系打造為旅游景點,圍繞兩棗農場、四季瓜果、五谷農業等,打造出休閑農業帶、觀光農業帶、體驗農業帶三大農業帶,所有農作物的種植都圍繞可觀賞、可體驗來選擇。深入挖掘6000年農耕民俗文化,恢復酒坊、茶坊等40多個手工藝作坊,讓游客在體驗中感受并傳承農耕文化。打造讓人們“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并且有產業保障的小鎮,讓鄉村成為“未來中國人的奢修品”。
(二)展現歷史文化。小鎮所在地是古人類的發源地、古文化的發祥地,是6000年前有巢氏文化和古巢國的核心地帶,也是李克農、張治中、馮玉祥等數十位共和國將軍和抗戰愛國將領的誕生地。周邊有三國時期曹操練兵的操兵塘、關公試刀的試刀山,以及商賈云集的宋代十里長崗、伍子胥過昭關等遺跡。
五、有益經驗
(一)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小鎮在空心的貧困村進行鄉村修復,不拆房子不砍樹,保持村莊肌理、保護原有農田,對荒地、山地、林地進行復墾,對水系進行修復。將村莊和田野打造成詩意棲居、宜游宜業的家園樂園,讓村莊、河流、田野、山林每一處每一點都成為可游玩可體驗的點,吸引更多的游客來休閑體驗,把農旅特色小鎮的根深深扎在土地上。
(二)電子商務帶動鄉村振興。通過電子商務打開當地農特產品大市場,帶動農民加入合作社,進行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實現“互聯網+三農”,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新農人入鄉創業,激活了鄉村市場、盤活了鄉村資源,讓田再次煥發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