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成鎮
- 所屬地區 河南省登封市
- 政府電話 0371-62950003
- 人口(萬人) 5.2
- 面積(平方公里) 72.82
- 特色文化 少林功夫、摸摸會、少林寶劍
告成鎮是河南省登封市城關鎮
一、行政區域
告成鎮位于登封市東南部,距市區12千米。轄告城、曲河、雙廟、北溝、竹園、五渡、賈溝、茶亭溝、八方、森子溝、范店、界頭、王村、楊溝、報溝、葦園溝、冶上、王爻、水峪、王家門、廟莊、田家溝、石羊關、蔣莊24個行政村。豫31省道穿境。
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星臺,省文物保護單位八方遺址、王城崗遺址、曲河瓷窯遺址。告成村為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故里。
二、經濟條件
告成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量達3.5億噸,石灰石2000萬噸,白云石8000萬噸,鋁礦石700萬噸,硅石,紫砂
礦儲量入,品位高,易開采。境內現煤炭年生產能力達到350余萬噸。告成電力充足,裝機容量30萬千瓦的登封電廠建在告成境內。潁河橫貫腹地,水利資源得天獨厚。
工業
告成鎮鄉鎮企業眾多。門類齊全。2001年,全鎮企業達到2041家,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3億元,鄉鎮企業入庫稅金1022萬元,財政收入完成6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11元。企業主要有鄭煤集團告成煤礦、陽城企業集團公司下屬陽城一煤礦、陽城二煤礦、研耐公司(產品為黑剛玉、白剛玉、棕剛玉、鈦鉻剛玉)以及碳素廠、磨料磨具廠等。
農業
告成農業發展迅速。國土資源部投資3000余萬元的潁河段土地開發復墾工程正在緊張施工。建成后,沿潁河兩岸將形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電配套“的萬畝農
業示范園區。鎮區西北部山區土壤主要是紅礬土,富含鉀、鐵、砸、鋅等多種微量元素,土質軟好,氣候適宜,非常適合根莖作物生長,特別是紅薯種植。生產出的紅薯不但產量高,而且皮薄咪甘,口感良好,糖分以及鐵、鋅、硒等微量元素含量高,不但很適宜鮮食,而且燒制、蒸制味道更佳。由于營養豐富,硒含量高,常食紅薯有助于防癌抗病,是一種新型的保健食品。告成鎮黨委、政府在河南省農業廳、鄭州市農業局等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號召群眾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紅薯種植,并于2002年3月份成立了“河南省優質紅薯生產示范基地”。引進以鮮食型為主的北京553號、安平1號、徐薯34、蘇薯8號、日本川山紫、鄭紅11等6個優良品種,以淀粉加工型為主的梅營1號。徐薯18兩個品種,兼用型的豫薯12、鄭9104—2新品系。在市農業局的具體指導下,采用深耕細耙、配方施肥、起壟移栽。分類管理,做到良種良法配套,真正使紅薯基地達到管理科學,高產優質。現該基地優質紅薯常年產量達到1500多萬公斤,產值750多萬元。告成鎮黨委、政府計劃再規劃紅薯生產種植5000畝,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和種植規模,實現“河南省萬畝優質紅薯生產基地”的目標。
三、歷史沿革
1958年建潁河公社,后更名告成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建鎮。1997年,面積87平方千米,人口5.6萬,轄告成、八方、南竹園、賈溝、范店、森子溝、曲河、韓界頭、王界頭、高界頭、五渡、茶亭溝、北溝、雙廟、葦園溝、廖家門、袁窯、煙莊、冶上、王家門、楊溝、將莊、廟莊、石羊關、王窯、水峪、豹溝、南煙莊、北煙莊、鋁莊、吳家村31個行政村。
告成鎮 代碼:410185103 轄24個村委會:告城村、曲河村、雙廟村、北溝村、竹園村、五渡村、賈溝村、茶亭溝村、八方村、森子溝村、范店村、界頭村、王村、楊溝村、報溝村、葦園溝村、冶上村、王爻村、水峪村、王家門村、廟莊村、田家溝村、石羊關村、蔣莊村。
四、旅游產業
全鎮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和1處市級、3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有古寺、廟、遺址20多處,主要有“周公測景臺、元代觀星臺、天文博物院、夏都遺址、王城崗遺址、古陽城遺址和戰國冶鐵遺址、漢墓群、唐宋曲河瓷窯遺址等,另有石蹤會飲、玉溪垂釣。潁水春耕、箕山避暑等皆為中岳嵩山八大景,是中岳嵩山的重要旅游區之一。
鎮區有農業銀行 郵政儲蓄銀行 農村信用合作社3家銀行多個人工網點和24小時自助服務機器,其中郵儲儲蓄銀行和農業銀行有自助存款機器。
告成鎮黨委政府在“雙節”期間為營造喜慶氣氛氣氛和豐富人民群眾節日期間的生產生活,一是舉辦梨園春走進告成文藝晚會,邀請梨園春欄目當家主持人龐曉歌、倪寶鐸將親臨現場主持,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任宏恩、胡希華、艾立、崔玉榮、賈廷聚、朱巧云將登臺獻藝,梨園春成人組擂主張艷紅、袁延聚、趙海媚、楊莉、春景、楊恩慧以及少兒組擂主張玫、藏苗苗、陸路通等將捧出他們的精彩節目。二是邀請國家一級演員魏俊英及所在的安陽豫劇團演出,為群眾提供了一臺豐富多彩的戲曲大餐。三是舉行豐富多彩的燈謎競猜活動。
五、風景名勝
周公測景臺
我國最早的天文觀測儀器是專用土圭觀測日影,而最早裝置圭表的觀測臺是西周初年在陽城建立的周公測景
(影)臺,因周公營建洛邑選址時,曾在此建臺觀測日影而得名。該遺址位于今登封市告成鎮。
周公不僅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在天文地理上也頗有建樹。他認為,在天上北極星是眾星之王,號稱“天帝之星”,位于天的中央。那么觀星臺就必須建在地的中央。經測定,他認為陽城(今登封東南告成鎮)為“天下之中”。于是,他就在這里立圭表測日影。其制與《周禮》所記土圭測日影之說相符。
表(直立的柱子)高八尺(267厘米),圭是與表相連的座子。太陽照射表的影子落在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僅有一尺五寸(50厘米),冬至日的日影則最長。利用土圭觀測日影,就能比較準確地測定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測定出太陽年的長度,這為歷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周初分封諸侯國時,周公還根據各地夏至時的日影長度來確定“諸侯受封土地的疆界”。
周公測景臺為以后幾代所沿用。唐代時修建了石表,并留有當時的天文官南宮說所刻的“周公測景臺”字樣。元朝郭守敬在該測景臺北約20米處建造了永久性的觀星臺,對原有的圭、表進行了改進,增設了能用來測量月亮位置的“窺幾”,當時,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全國27個地方建立了天文臺和觀測站,此處是其中之一。根據觀測和研究推算,郭守敬等編制了新的歷法《授時歷》。它采用的太陽回歸年長為365.2425日,和現今通行的公歷一秒不差,但卻早過了公歷300余年。明清時曾對觀星臺加以重修,抗日戰爭時期,遭到日軍炮火的破壞。周公測景臺遺址現存的遺跡還有照壁、大門、戟門、周公祠、堯殿和部分明清碑刻。
周公測景臺,比建于公元前二世紀的希臘亞歷山大天文臺和羅得斯觀星臺還早八百余年。1961年,國務院公布。
觀星臺
觀星臺由臺身與石圭、表槽組成。臺身上小下大,形似覆斗。臺面呈方形觀星臺,用水磨磚砌造。臺高9.46米,連臺頂小屋通高12.62米。臺下邊寬16米多,上邊約為下邊之半。在臺身北面,設有兩個對稱的出入口,筑有磚石踏道和梯欄,盤旋簇擁臺體,使整個建筑布局顯得莊嚴巍峨。臺頂各邊有明顯收縮,并砌有矮墻(女兒墻),臺頂兩端小屋中間,由臺底到臺頂,有凹槽的“高表”。在凹槽正北是三十六塊青石平鋪的石圭(俗稱量天尺)。石圭通長31.19米。觀星臺的建立反映了當時我國天文科學的巨大成就。 測影臺在登封縣城東南十五公里的告成鎮北,建于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測影臺又名“周公測景臺”。臺用青石制作,分臺座和石柱兩部分:臺座上大下小,呈梯形錐體,四邊稍有偏斜,各邊寬窄不等。石柱為表,臺座為圭。
六、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告成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七、聯系方式
黨委書記、鎮長:楊偉平
聯系方式:0371-629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