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街道
- 所屬地區 陜西省臨潼區
- 政府電話 029-83812021
- 人口(萬人) 7.9
- 面積(平方公里) 19.4
- 特色文化 著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
驪山街道
驪山街道為陜西省臨潼區的城關鎮。
一、行政區劃
驪山街道,隸屬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地處關中平原東部,臨潼區南部,東鄰秦陵街道,南依驪山,與仁宗街道接壤,西鄰斜口街道,北與行者街道相連,總面積19.4平方千米。
驪山街道自然資源、人文景觀豐富,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驪山國家森林公園,唐御湯遺址所在地——華清池,關中八景之一“驪山晚照”。還有驪山老母殿,“西安事變”的“兵諫亭”等。
截至2020年6月,驪山街道下轄16個村(居),其中:11個社區、5個行政村 。
二、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驪山街道東鄰秦陵街道,南依驪山,與仁宗街道接壤,西鄰斜口街道,北與行者街道相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4千米,總面積19.4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9.3平方千米,占99.5%;水域0.1平方千米,占0.5%。
地形地貌
驪山街道地處關中平原東部,地勢南高北低。境內有山、有塬,屬驪山低山丘陵區。
氣候特征
驪山街道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冷暖干濕,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干燥、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多雷雨大風,秋季涼爽、氣溫速降,冬季寒冷多霧、少雨雪。多年平均氣溫13.5℃,1月平均氣溫-0.4℃,極端最低氣溫-16.5℃(1991年12月29日);7月平均氣溫26.60C,極端最高氣溫42.2℃(2006年6月17日)。平均氣溫年較差27.0℃,無霜期年平均219天。年平均降水量59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10月。
水系水文
驪山街道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臨河、潼河等。境內最大河流臨河,自南至北流經境內的胡王、東街、西街、姜寨社區等,境內流長3千米,流域面積3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7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驪山街道境內自然災害主要有干旱、洪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年均發生一次,多出現在5—10月,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發生在1998年10月16日山原地區,境內大部分油菜、小麥受旱,經濟損失約30萬元。
1.人口
截至2011年末,驪山街道總人口7.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1971人,城鎮化率91.1%。另有流動人口1353人。總人口中,男性4.0萬人,占50.6%;女性3.9萬人,占49.4%;14歲以下15600人,占19.7%;15—64歲53200人,占67.3%;65歲以上10200人,占12.9%??側丝谝詽h族為主,達7.85萬人,占99.37%。2011年,驪山街道人口出生率6.02‰,人口死亡率1.74‰,人口自然增長率4.2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072人。
2.面積
總面積19.4平方千米。
三、經濟發展
1.特色產業
綜述
財稅收支
2011年,驪山街道財政總收入545.9萬元,比上年增長1.4%。人均財政收入262元,比上年增長18%。
人民生活
2011年,驪山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3萬元。
第一產業
2011年,驪山街道農業耕地面積588畝,林地面積3.7萬畝。農業總產值達到721萬元,比上年減少6%,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2%。
種植業
驪山街道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2011年,驪山街道糧食生產254噸,人均3.4千克。其中小麥78噸,玉米44噸。
驪山街道主要經濟作物有石榴、蔬菜等。2011年,驪山街道蔬菜種植面積15畝,產量17噸,主要品種有西紅柿、青菜等,其中西紅柿1噸,青菜7噸。
林業
截至截至2011年末,驪山街道累計造林3.7萬畝,其中防護林6700畝,經濟林11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4.6萬株,林木覆蓋率33%,活立木蓄積量1120萬立方米,
2011年,驪山街道水果種植面積2078畝,產量1590噸,主要品種有石榴,其中凈皮甜石榴1000噸,天紅蛋石榴560噸。
畜牧業
驪山街道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2011年,驪山街道生豬飼養量2160頭,年末存欄820頭;牛飼養量30頭,年末存欄20頭;羊飼養量88只,年末存欄28只。
2011年,驪山街道生產肉類102噸,其中豬肉100噸,牛肉1噸,羊肉1噸,鮮奶50噸;畜牧業總產值19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7.3%。
生產條件
截至2011年末,驪山街道有大型農業機械30臺(輛)。
第二產業
2011年,驪山街道工業2011年,驪山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1.3億元,比上年增長1.5%,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為1.6%。截至2011年末,驪山街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2家,職工143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142萬元,比上年增長1.5%。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截至2011年末,驪山街道商業網點2169個,職工5842人。2011年,驪山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0.9億元,比上年增長41.6%;城鄉集市貿易成交7.8億元,比上年增長5.6%。
郵電通信
截至2011年末,驪山街道郵政網點7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487千米,投遞點1404個,鄉村通郵率100%,征訂報紙84840份、期刊985冊,業務收入126萬元。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6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0萬門,固定電話用戶39915戶,比上年增加4399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90%,比上年提高5%;移動電話用戶33.5萬戶,比上年增加8600戶,移動電話普及率85%。比上年提高3%。全年電信業務收入5560萬元。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驪山街道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西安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業合作聯社、人保財險、太保財險、永安財險、大地財險、太保壽險、中華聯合財險、中國人壽、西部證券16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余額167.1億元,比上年增長7.7%;各項貸款余額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8%。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驪山街道有幼兒園24所,在園幼兒2760人,專任教師176人;小學5所,在校生1840人,專任教師16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7645人,專任教師258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驪山街道有文化藝術團體5個,演職人員100人,文化站1個,建筑面積8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23個,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藏書4.5萬余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05人。占社會從業人員的5%,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80人;實現增加值25萬元,比上年增長10%,是1978年的40倍,占地區生產總值的0.01%,比上年提高10%。
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驪山街道有體育場地16個,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健美操、門球、跳繩、羽毛球等,100%的城市社區和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90%。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驪山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5個,其中衛生院1個,衛生室6個,個體診所38個,病床136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張,固定資產總值76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75人。2011年,驪山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5萬人次,住院手術210臺次,出院病人2.5萬人次。
2011年,驪山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0,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5270人,參合率99.5%。孕產婦死亡率0/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0。
勞動就業
2011年,驪山街道新增就業人員3256人,有185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72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81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90%,全年幫助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
社會保障
2011年,驪山街道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9萬人。城鄉養老保險0.99萬人。失地農民補助1508人,發放資金87.41萬元,比上年增長40%;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1196人,發放資金47萬元,比上年增長30%。
社會福利
2011年,驪山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040戶,人數4810人,支出196.5萬元,比上年增長15.6%;城市醫療救助113人次,支出90萬元,比上年增長12.5%;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18人,支出3540元,與上年持平。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救助40人次,支出1.2萬元。比上年增長5%。2011年,驪山街道資助城鎮貧困大學生28人,支出19.4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3戶,人數118人,支出26.4萬元,比上年增長3%,月人均85元,比上年增長59%;農村五保集中供養8人,支出2.16萬元,與上年持平;農村醫療救助2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49人次,共支出7450元,比上年增長2%;農村臨時救濟20人次,支出5000元。比上年增長3%。截至2011年末,驪山街道資助農村貧困大學生2人,支出1.4萬元。
2011年,驪山街道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70人,緊急轉移安置30人,倒塌房屋10間,直接經濟損失34萬元,救災支出15.9萬元。比上年增長6%。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5萬元,比上年增長4%。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1個,社區日間照料床位10張。
2.交通情況:
交通運輸
驪山街道已形成由鐵路,公路2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絡。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和108國道過境,有縣鄉(鎮)級公路6條,臨藍路1.6千米,臨馬路3.5千米,臨閆路2千米,快速干道4千米,人民路3千米,文化路3千米。公路站點為臨潼汽車站。
四、歷史文化
著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北京時間”的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就位于臨潼區。
自周秦到漢唐,臨潼一直為京畿之地,處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中心地帶。境內歷史遺產眾多,有仰韶文化時期的姜寨遺址,烽火戲諸侯發生地驪山,鴻門宴發生地新豐鎮鴻門堡,中國第一位皇帝的陵寢秦始皇陵;唐玄宗和楊貴妃休憩之地華清池,西安事變發生地兵諫亭。等重大歷史事件就發生在此。姜寨遺址是仰韶文化早期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遺跡。
五、風景名勝
華清池
華清池具有六干年歷史,因其緊依京畿重地,背依旖旎秀美的驪山風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溫泉,是歷代在西安建都的帝王都特別鐘情的風水寶地。相傳周幽王曾在此建驪宮,秦始皇以石筑室,名“神女湯泉”,漢武帝時擴建驪宮,到了唐代進行大規模擴建,特別是唐玄宗天寶年間修建的宮殿樓閣更為豪華,將溫泉發展為池,并將池置于宮室之中,改名為“華清宮”,因宮建在溫泉上,故名為“華清池”。
華清池因為有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傳說而名聲遠播,其實華清池的歷史非常悠久,相傳早在西周時期,周幽王就曾在此建驪宮;后世的秦始皇、漢武帝也都在這里建立行宮;唐代更是大興土木,特別是唐玄宗天寶年間修建的宮殿樓閣更為豪華,并正式改名為“華清宮”。 [3]
1982年,華清池被列入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同年2月,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被列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國務院公布華清宮遺址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華清池躋身百名“中國名園”之列。
驪山國家森林公園
驪山是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東西綿亙25千米,南北寬約13.7千米,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長青,壯麗翠秀,似一匹青蒼的驪駒而得名,自古就是是馳名的風景游覽勝地。唐時臨潼名昭應、會昌,驪山又曾因此改名為昭應山、會昌山。周秦漢唐以來,這里一直是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
《古跡志》云: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亙不如終南,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龍門,然而三皇傳為舊居,媧圣既其出冶,周、秦、漢、唐以來,多游幸離宮別館,繡嶺溫湯皆成佳境?!?/p>
驪山美如錦繡,又名繡嶺,以石甕谷為界分為東繡嶺、西繡嶺。驪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跡隨處可見,神話傳說層出不窮。“渭水秋天白,驪山晚照紅?!泵慨斚﹃栁飨?,驪山在落日斜陽里紅霞萬狀尤顯壯觀,“驪山晚照”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
驪山晚照”
六、地方特產
臨潼石榴
臨潼三寶之一。臨潼石榴具有悠久的歷史,引進初期,先在京都長安御花園的“上林苑”和驪山的溫泉宮內種植,是供皇子后妃觀賞的。東晉潘岳稱之為“天下之奇樹,九洲之名果”。到了唐代,長安周圍石榴栽種已有相當規模。臨潼在長安以東二十五千米的地方,南依驪山,北跨渭河,自然條件極宜石榴生長,加之長期培育,形成臨潼石榴的優良品種。石榴是陜西一大特產,它集全國石榴之優,素以色澤艷麗,果大皮薄,汁多味甜,核軟鮮美,籽肥渣少,品質優良等特點而著稱。名居全國五大名榴之冠,被列為果中珍品,歷來是封建皇帝的貢品。
火晶柿子
臨潼三寶之一。臨潼盛產柿子,品種甚多,以火景(晶)最為馳名,它是與臨潼石榴一樣享有盛名的臨潼特產之一。柿果上下近似扁圓形,每個約60克左右,熟后質軟,外皮大紅,當它于深秋成熟后,掛滿枝頭,如火焰一般好看,故名“火景”。又以其果實上有一層依稀可見的白霜,且有光澤如水晶,故名“火晶”,果皮極易剝離,輕輕揭去果皮,果肉轉為朱紅,如蜜一樣的柿汁晶瑩欲滴,咬上一口,可以含化,涼甜爽口,甜而不膩,富鮮潔感。它含糖量高,營養豐富,多汁無核,品質特優?!盎鹁啊币灿泻芏噌t療效能。
臨潼相棗
臨潼三寶之一。相棗是臨潼果樹栽培歷史悠久的果樹之一,在相橋、康橋、新興、武屯等鄉鎮一帶廣植。有棗樹千余畝,近2萬余棵,豐年產量達10萬多千克。相棗以其個大、皮薄、肉厚、核小、甜脆而馳名。營養豐富,果肉內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等,特別是維生素C含量最高,同時還含有鈣、磷等礦物質。相棗除供鮮食外,多曬成干,作為加工糕點等食品的生產原料,如可做粽子、甑糕、甜飯等。又可釀酒做醋。還是重要的中藥材。有健脾、養胃、益血、壯神、降血壓之功能。
臨潼拐棗
學名枳椇。有許多雅號,萬子梨、蜜屈律、山林果、木蜜、木珊瑚、雞距子、雞爪子、萬壽果、金鉤子、金鉤梨、梨棗、枸、雞爪梨、雞爪蓮、臭杞子、蓮慶、糾結子等。果實近球形,無毛,直徑約7毫米,灰褐色?;ㄆ?月,果期8—10月。果實形態似萬字符“卍”,故稱萬壽果。果柄含多量葡萄糖和蘋果酸鉀,經霜后甜,可生食或釀酒,俗稱“拐棗”;果實入藥,為清涼利尿藥,并能解酒;“拐棗酒”能治風濕癥;木材硬度適中,紋理美,供建筑及制家具和美術工藝品等的用材。
臨潼韭黃
栽培歷史悠久,早在唐代人們就利用華清池的溫泉水在冬季栽培韭黃。“至冬移根藏于地屋溝中,蓋上厚干草,暖而即長,高可尺許,不見風日,其葉嫩黃,謂之韭黃,比常韭易利數倍。(見元王禎著《農書》)驪山腳下溫泉水水溫高達43℃,并含有多種礦物質,菜農冬季利用溫泉水灌溉,栽培的韭黃品質優良,莖葉寬大,色澤金黃,質地柔軟,肥嫩多汁,味美可口,每逢年節上市,供應臨潼、西安市場。據《續修陜西省通志稿》中對“韭”的記載中有:“案此秦地通產,臨潼尤勝,其韭黃晚冬可剪,肥嫩味美,號為特產,乃溫泉之力也。”可知“韭黃”為臨潼特產已是久負盛名了。
風味小吃
桂花醪糟
傳統小吃之一,早在唐代就久負盛名,它是用特制的一種醪糟曲和糯米經加工制作而成。這種醪糟由于利用了溫泉的“礦泉水”,同時選料精細,制作工藝考究,所以在色、味、汁上具有與其他地方不同的特點。觀其色,糟米清亮潔白,燒沸盡浮碗面;品其味,酒、甜淆合,味醇而香濃;驗其汁,營養豐富,含糖分高,滴落桌上即成粘膜狀。如在醪糟煎滾時適時放入適當的桂花,立時會使這醇甜的醪糟帶有濃厚的香味,更加宜人,人們把它叫“桂花醪糟”。臨潼醪糟不僅風味別具,成為人們喜愛的飲料,而且還有多方面的醫療效能。
柿子糊塌
火晶柿子除鮮食外,可做多種食品,這柿子糊塌又是別具風味的一種。有人把“柿子糊塌”誤認為柿子餅。其實不然,柿子餅已如上述,而柿子糊塌卻另有妙處。將火景柿子去皮摘蒂,放入面盆中搗攪成糊,加入面粉,制成柿子面糊。用手鏟將面糊攤入預先特制的手提(用鐵片制成,外凹中凸,邊高約2厘米)內一起入油鍋內炸,當面糊熟至五成時,便自動脫離手提漂浮。然后翻過再炸,如此數次,待兩面火色均勻時便可食之。臨潼人炸的糊塌最佳,顏色金黃可愛,吃在口中酥脆香甜。
黃桂柿子餅
以臨潼縣火景柿子為主料制做的黃桂柿子餅,是特有的風味細點之一,它的制法是:選色澤鮮紅的軟火景柿子剝皮去蒂倒在面粉里,攪成稠糊,然后在調和均勻,揉成軟面團。另取少量面粉,加入黃桂、玫瑰、青紅絲、豬板油、核桃仁、白糖等揉搓成餡,然后取出一兩左右的面團托在手中拍平,包入餡料,雙手旋轉封口,成圓球形,放入油鏊烙烤,待底面色變黃時,壓成扁圓形,隨即翻過再加菜子油,烙至火色均勻即熟。這種黃桂柿子餅兩面金黃,餅心綿軟香甜,餡料色彩絢麗,桂花芳香撲鼻。
攪團
關中人把作攪團叫做“打攪團”,一口“黑牢鍋”里盛半鍋水,硬木柴大火燒開水,再改用玉米葉子或者麥草燒。打攪團必須用黑牢鍋,須兩三個人協作,一個人燒火,一個人往開水鍋里不住撒玉米面,一個人雙手攥緊丫字形木杈使盡全身力氣不停地在鍋里攪動。攪動需要耐心和氣力,攪得慢,打出的攪團有疙瘩。攪得快,上氣不接下氣。勁要勻勻地使,氣要慢慢地出。攪動的時間越長,打出來的攪團越光越筋越好吃。攪團宜涼吃,也宜加湯熱吃,更宜炒著吃。清油鍋里放進去生姜末子和花椒,再放一把韭菜或者一把大蔥,一小塊一小塊的“金磚”倒進熱鍋里,加上鹽巴,澆上陳醋,幾翻幾攪,即可食用。
七、聯系方式
黨工委書記:黃曉忠 辦事處主任:王宏鈺
辦事處電話:029-83812021傳真號碼:029-83814217
電子郵箱:lishanjied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