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苑街道
- 所屬地區 陜西省高陵區
- 政府電話 029-86912090
- 人口(萬人) 5.2
- 面積(平方公里) 50
- 特色文化 文物有唐昭慧院塔、為八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高53米。
鹿苑街道
鹿苑街道為陜西省高陵區的城關鎮。
一、行政區劃
鹿苑街道位于西安市高陵區城中心偏東,區政府駐地。轄4個社區、19個行政村。G5高速、106省道高(陵)交(口)公路通過。
代碼610126100。轄鹿苑鎮社區 、城區社區、南新街社區 、鹿祥社區;草市村、瓦盆張村、高家村、田家村、東街村 、北街村、何家村、上院村、古城村、藥惠村、馬家村、北樊村、東升村、草王村、銀王村、東樊村、江流村、麥張村,皇冊村。
二、自然地理
氣候特征
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冬夏季節長,春秋季節短,夏熱,冬冷,春暖,秋涼,雨熱同季,四季分明。最高氣溫41.4℃,最低氣溫-20.8℃,年平均氣溫13.2℃,平均最高氣溫19.3℃,平均最低氣溫8.1℃。年降水540毫米左右,地面年平均溫度15.7℃,夏季降水不過分集中,占年降水量的40.7%。冬季雨雪稀少,占年總量的3.5%。無霜期212天,高陵空氣干燥度為1.3度,反映水份不足。年日照時數2247.3小時。
水文特征
內涇河、渭河自西向東,在涇渭堡村東北交會,流經縣境南部,水域占全縣總面積的5.6%。 渭河自西向東流經縣域南部,縣內流長20多公里。古有漕運之利。涇河自西北向東南在涇渭鎮涇渭堡東北流入渭河,縣內流長13公里。灌溉之利惠及兩千多年。二水流向將全境切割為涇渭河北、涇渭夾角、渭河南三個自然區。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內地表粘土和涇渭河沿岸比較豐富的砂與礫石,是鋪設道路和建筑材料的天然資源。
1.人口
人口5.2萬人
2.面積
轄區50平方千米
三、經濟發展
1.特色產業
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石榴、蔬菜等。
2.交通情況:
位于高陵區中心偏東,區政府駐地。G5高速、G210國道、106省道高(陵)交(口)公路通過。
四、歷史文化
1949年前為鹿苑鄉,建國后改城關鎮,1958年建東風公社,1961年建城關公社,1984年建鹿苑鎮。1996年,面積20.9平方千米,人口3.1萬人,西禹公路從鎮東側通過。轄城關居委會和田家、上院村、高家村、瓦盆張、何家、古城、草市、東街8個行政村。
藥惠鄉位于高陵縣城東北。建國初為中王鄉,1958年與城關鎮合為東風公社,1961年改為高陵公社,1972年改藥惠公社,1984年改藥惠鄉。1996年,面積28.5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馬家、北樊、東升、藥惠、草王、東樊、江流、銀王、麥張9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藥惠鄉,并入鹿苑鎮。2002年,轄草市、張家、高家、田家、東街、北街、何家、上院、古城、藥惠、馬家、北樊、東升、草王、銀王、東樊、江流、麥張18個行政村。
2012年,撤銷鹿苑鎮,設立鹿苑街道。
2015年,撤銷榆楚鎮,將榆楚鎮的皇冊村劃歸鹿苑街道。
五、風景名勝
文物有唐昭慧院塔、為八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高53米。
? 流陽陵縣城遺址
流陽陵縣城遺址位于馬家灣米家崖村東邊300米涇河南岸臺地上。呈長方形,城墻夯筑。現存南墻殘長約600米,東西墻均殘長約60米;殘高1—2米,基寬3米,夯層厚13—15厘米。因涇河南移,北墻已不存。采集有“長生無極”、“長樂未央”瓦當及外素面、內布紋筒瓦、板瓦殘片。西漢景帝時以弋陽縣改制,王莽時改為渭陽縣。1982年列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流陽陵縣城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涇渭分明
涇渭分明自然景觀本區歷史景觀之一。位于城區南5公里涇河、渭河匯流之處。汛期,涇水相對為濁而渭水相對為清;非汛期,涇水相對為清而渭水相對為濁。二水任性而自遇,清濁而并流,界線異常分明,成為千古奇觀。
騷客文人常以此指陳時勢,剖析義理,悟出了許多人生哲學,教育了不可勝記的人民群眾。唐代呂牧《涇渭揚清濁》詩云:“涇渭橫秦野,逶迤近帝京。二渠通作潤,萬戶映皆清。明晦看殊色,潺流聽一聲。岸虛深草掩,波動曉煙輕。御獵思投鉤,漁歌如濯纓。合流合禹力,同共到滄瀛”。
? 昭慧廣場景區
昭慧塔新貌
主要有昭慧塔、昭慧院、佛教文化小品、環塔廣場、古建長廊、牌樓等景區。
六、地方特產
高陵區有耿鎮胡蘿卜、羊肉泡饃、西安涼皮、德懋恭水晶餅、老童家臘羊肉、扯面、高陵石子饃、蕎面饸饹、駝蹄羹、豆黃糕、陜北紅小豆、高陵仿兵馬俑、高陵仿唐三彩、蕎面合絡、木磨絲、貴妃餅、柱頂石饃等特產。
七、榮譽稱號
2020年4月13日,被西安市高陵區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評為“西安市高陵區2019年度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單位”。
八、聯系方式
黨工委書記:王小朋 辦事處主任:高立
辦事處電話:029-86912090 傳真:029-8691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