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區
- 所屬地區 陜西省西安市
- 政府電話 029-86235439
- 人口(萬人) 77.74
- 面積(平方公里) 264.41
- 統計年度 2019
- GDP(億元) 1255.07
- 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億元) 31.19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萬元) 4.1056
- 特色產業 西安新材料創新中心建成運營,四海唐人街等特色街區活力充沛
- 特色文化 阿房宮、漢長安城、漢未央宮、天祿閣、石渠閣、感業寺,唐大明宮和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未央區
未央區隸屬陜西省西安市。
一、 行政區劃
未央區,隸屬于陜西省西安市,位于西安城區北郊,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市人民政府駐地。區境東至灞河,與灞橋區為鄰;西依漆渠河,與咸陽市秦都區交界;南隔龍首北路,與新城區、蓮湖區毗連;北臨渭水,與高陵區、咸陽市隔河相望;西南部與雁塔區、長安區接壤。介于北緯34°14'50"—34°26'22",東經108°47'08—109°02'21"之間,總面積264.41平方千米。
漢長安城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張騫先后兩次從這里出發,鑿通“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外通商和大范圍國際交往的大門,使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
2019年,未央區下轄12個街道 。未央區人民政府駐張家堡街道龍首北路西段1號?。
二、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未央區位于西安市區北部,西越漆渠河與長安區和咸陽市秦都區相連,北臨渭河與高陵區和咸陽市渭城區隔河相望,東至灞河與灞橋區分界,南部由西向東依次與長安區、雁塔區、蓮湖區和新城區接壤。介于東經108°47′08″—109°02′21″、北緯34°14′50″—34°26′22″之間,總面積264.41平方千米,占西安市土地面積的2.62%。
地形地貌
地形
未央區的地貌類型屬渭河沖積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未央區分4個地貌單元,由北向南,依次為河漫灘及一、二、三級階地。最高點位于三級階地上的廣大門村和孫家灣村附近,高程411米。最低點在草灘鎮賈家灘村北的渭河灘上,高程364.30米。西部河漫灘和一級階地非常開闊,東部階地緊湊高聳。二、三級階地東高西低,河漫灘與一級階地轉為西高東低。
西安地區位于華北地臺西部的渭河斷陷,斷陷西部為渭河凹陷區。未央區地處渭河凹陷區的西安凹陷帶。
境內斷裂構造非常發育,有渭河南側隱伏活動斷裂、灞河隱伏活動斷裂、草灘一朱家村斷裂、窯店—韓峪斷裂和六村堡—焦岱斷裂。其中,渭河南側隱伏斷裂產生于8000萬年以前的中生代,規模巨大,深切地殼,屬一級斷裂。西起咸陽市的黃家寨,經未央區的六村堡和草灘鎮南進入灞橋區的新筑鎮。
地貌
未央區河漫灘分布在東部和北部,灞河、浐河河漫灘位于未央區東部灞河西岸與浐河兩岸,南北走向,呈帶狀分布。浐河河漫灘不明顯。灞河灘面較齊整,南部灘面窄狹,沿河道向北展寬。高程在365.20米—388.00米之間。縱坡降1.8‰,灘面背河一側微向高階地傾斜。南北長約14千米,東西寬僅0.5千米,面積7.16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2.73%。表層為亞沙土,下層為中粗沙,含較多的礫卵石。渭河河漫灘位丁渭河南岸,高出河床2—5米,呈帶狀分布,西東走向。南北寬約4—6千米,東西長約20千米,面積92.64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35.34%。灘面齊整,微向河床傾斜。縱向坡度0.3‰—0.5‰,橫向坡度0.2‰—0.3‰。高程364.3—380.0米。表層為泥質粉沙,下為細中沙含礫石,尚見薄層紡錘形淤泥,有較厚而良好的含水層。
一級階地高出河床9—11米。分布范圍:北至渭河漫灘南界,南至三橋鎮、講武殿、張家堡、鄭家寺一線。東窄西寬,平均寬度3.6—4.0千米,東西長約21千米,面積8160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31.13%。呈帶狀分布,走向西南一東北。階面平坦,縱向坡度0.9‰—1.0‰,橫向坡度1.3‰—1.6‰。高程370—390米。表層為亞沙土或亞黏土,下部為細沙礫卵石層。
二級階地高于河床16—20米。呈東西向分布,階面寬窄變化較大,南北寬約3.5—6千米,未央宮鄉大白楊村附近最窄,僅0.6千米,東西長約18千米,面積65.27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24.90%。階地東段多見平行于階地的長形洼地,西段多為開闊的古河道切割,階面梁洼相間,形成分散的斑塊。高程375—400米,縱向坡度1.0‰—1.3‰,橫向坡度2.5‰—4.0‰。階地表層覆有10—20米厚的黃土狀亞黏土,其下為粗沙礫卵石夾薄層亞黏土。
三級階地在境內東南部,歷史上稱龍首原。辛家廟、廣大門、趙村一帶群眾稱錦雞嶺、北蟒原。階地西起未央宮鄉大白楊村北,走向東西,至太華路附近折向東北,直達大明宮鄉廣大門村的浐河岸邊,形成高于浐河河床15—20米的陡坎。由于暴雨沖刷和人類活動,階面形成許多扇形溝壑裥凹凸斑塊。原面脊向長度近12千米,寬度0.5—1.5千米,面積15.47平方千米,占全區面積的5.90%。高程395—411米。組成物質,下部多為鈣質結核膠結的中粗沙或黏土互層,表層為25—40米厚的風積黃土狀土及亞黏土。
氣候特征
未央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3℃。春季常有寒潮霜凍,風速較大,多浮塵,常有春旱出現;夏季多雨,盛夏易伏旱;初秋多連陰雨,氣溫下降快,晚秋多晴朗天氣,秋高氣爽;冬季氣候寒冷,干燥少雨。境域幅員不大,氣候地區性差異較小。
春季:每年一般從2月20日至5月2日,約72天,分初春、仲春、季春3個階段。2月20日至3月10日為初春,日平均氣溫3—7℃;3月11日至4月9日為仲春,日平均氣溫7—10℃;月10日至5月2日為季春,日平均氣溫12—17℃。
夏季:每年一般從5月3日至9月12日,約133天。5月3日至6月14日為初夏,日平均氣溫18—25℃;6月15日至8月16日為仲夏,日平均氣溫達25℃以上;8月17日至9月12日為季夏,日平均氣溫從26℃漸降至20℃,日夜溫差增大。
秋季:每年一般從9月13日至11月14日,約63天,分初秋、仲秋兩個階段。9月13日至10月11日為初秋,日平均氣溫由20℃漸降至14℃;10月12日至11月14日為仲秋,日平均氣溫由14℃漸降至10℃。
冬季:每年自11月15日始入,至翌年2月19日終止,約97天,分初冬、隆冬兩個階段。11月15日—25日為初冬,日平均氣溫由10℃漸降至5℃;11月26日至翌年2月19日為隆冬,日平均氣溫由4℃漸降至0℃以下。
未央區太陽總輻射平均46.46×10焦耳/(平方米·年),其中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生理輻射23.65×10焦耳/(平方米·年)。太陽總輻射1966年最多,為50.76×10焦耳/(平方米·年);1980年最少,為41.03×10焦耳/(平方米·年)。未央區≥10℃期間的太陽總輻射占年總量的70.2%;≥20℃期間的太陽總輻射占年總量的38.4%;日平均氣溫
水系水文
未央區是西安擁有水系最多、水域面積最大的城區,“八水繞長安”盛景中的渭河、灞河、浐河等河流穿境而過,“九湖映古城”美景中的漢城湖、未央湖水韻盎然,境內水面面積過萬畝。
河流
渭河:渭河在沙河灘村西北的灃河入渭口進入未央區境,于賈家灘村東北的灞河入渭口出境,屬過境河流。區內長度23.2千米。河道比降0.6‰左右,多年平均徑流量51.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最大流量2962立方米/秒。
灞河: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稱霸西戎,欲顯耀其武功,故更名為灞河。灞河發源于藍田縣灞源鎮東南的秦嶺斷塊峽谷,自灞河鐵路橋西北約2.8千米處進入未央區境,北流至賈家灘東北注入渭河。區內長度14.31千米,河道比降1.53‰。多年平均徑流量5.32億立方米。
浐河:浐河發源于藍田縣秦嶺北側,流經灞橋區李家堡村東進入未央區境,至趙村東匯入灞河,未央區段長3.83千米。
灃河:灃河入渭口正好處于未央區境西部邊界,雖未流經轄區,但灃河水卻通過灃惠渠灌溉域內農田。
皂河:皂河為唐代漕渠和明代通濟渠之源,民國以后稱官河。北西流至雁塔區魚化寨鄉北石橋村北進入未央區,北東向流入渭河,區內長度17.6千米,屬皂河下游。河道比降0.4‰,設計最大排洪流量25立方米/秒。
漆渠河:漆渠河源于斗門河、黃堆河和太平河三條支流。于沙嶺村東流入小灃河,主河長6.5千米,比降0.72‰。
小灃河:小灃河原系攔截灃河滲流的一條小河,今上承漆渠河水后東流,至西皂河農一干渠首的皂河西岸分水北流,至草灘農場西站附近流入皂河。東西主河道長4.1千米。
地下水
未央區潛水巖組廣泛埋藏在第四紀全新統、上新統的沖積、沖風積、洪積和中更新統的洪積層中。承壓含水層埋藏于中更新統和下更新統的沖湖積與沖洪積層中。
潛水含水巖組按單位涌水量大小分為4個水區:
強富水區:分布在渭河與浐、灞河漫灘區。水位埋深0.5—4.0米,含水層厚度40—60米,年變幅小于3.0米,單位涌水量大于30噸/(時·米)。
富水區:分布在渭河一級階地。水位埋深3—8米,厚度30—50米,年水位變幅為3—6米,單位涌水量15—30噸/(時·米)。
中等富水區:分布在渭河二級階地。水位埋深7—17米,厚度20—40米,年水位變幅4—7米,單位涌水量5—15噸/(時·米)。
弱富水區:分布于三級階地。水位埋深10—22米,厚度6—15米,由于潛水上部屬黃土狀的孔隙水,年變幅明顯,一般在7—10米,單位涌水量小于1噸/(時·米)。
承壓含水巖組按單位涌水量大小分為3個水區:
強富水區:分布于河漫灘及一級階地前沿,含水層頂板埋深60—80米,厚度30—120米,單位涌水量大于20噸/(時·米)。
富水區:分布在一級階地及二級階地中西部,含水層頂板埋深40—100米,厚度50—100米,單位涌水量在10—20噸/(時·米)。
中等富水區:分布在三級階地及二級階地東南部,含水層項板埋深50—120米,厚度40—80米,單位涌水量1—16噸/(時·米)。
土壤類型
未央區土壤分5個土類,11個亞類,17個土屬,49個土種。
黃綿土:為黃土母質經耕種熟化形成的幼年土壤,屬生產性能較好的土壤類型,是未央區面積最大的土類。
潮土:亦為未央區的一個主要土類。主要分布在河漫灘和一、二級階地的低洼處。
塿土:為區內生產性能較好的土類,零星分布在區內各級渭河階地上。
水稻土:有淹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和潴育型水稻土3個亞類,銹泥田、青泥田、黃泥田和銹沙田4個土屬。
淤土:是未央區面積最小的土類,分布在區內古河道和新灘地上。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未央區水資源總量70.0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95.97%,地下水占4.03%。水資源可利用量4.14億立方米,占資源總量的5.91%。水資源可利用量中,地表水可利用量占48.79%,地下水可開采量占51.21%。
土地資源
未央區農用地6720.7公頃,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5.42%;建設用地18274.7公頃,占69.11%;其他土地1445.3公頃,占5.47%。
(一)農用地
耕地4226.1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62.88%;園地900.1公頃,占13.39%;林地614.6公頃,占9.15%;其他農用地979.9公頃,占14.58%。
(二)建設用地
城鄉建設用地15927.7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87.16%,其中城鎮用地12296.4公頃,占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的77.20%,農村居民點3516.0公頃,占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的22.08%,采礦用地115.3公頃,占城鄉建設用地面積的0.72%。
交通水利用地2134.9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1.68%,其中鐵路用地183.1公頃,占交通水利用地的8.58%,公路用地1668.4公頃,占交通水利用地的78.15%,管道運輸用地4.3公頃,占交通水利用地的0.20%,水庫水面40.5公頃,占交通水利用地的1.90%,水工建筑用地238.6公頃,占交通水利用地的11.17%。
其他建設用地212.1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16%。全部為特殊用地。
(三)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全部為水域,面積1445.3公頃。
植物資源
未央區野生樹種主要有:楊樹、泡桐、柳樹、椿樹、楸樹、槐樹等。
未央區野生藥材主要有:菊花、生地、貝母、茵陳、青蒿、板蘭根、白術、黨參、香附子、王不留行等。
動物資源
未央區野生動物主要有草兔、巖松鼠、黑線姬鼠、花鼠、貓頭鷹、黃鼬、蛇等。
礦產資源
未央區境內浐河、灞河沙石資源質地堅硬,產量豐富。據馬渡王站實測,多年平均輸沙量354萬噸,最大含沙量950公斤/米,最小含沙量為零。灞河上游大多處于火成巖與變質巖山區,未央區內沉積的沙石多為石英巖類,含泥量少,質地堅硬,屬優質建筑沙石資源,年可開采量平均60萬立方米。
地熱資源
未央區域內深層儲熱層是西安—臨潼—渭南地熱異常區的一部分,區內地下斷裂特別發育,地熱異常區多與大斷裂發育方向一致。區內地下熱水深層儲熱層,多屬第三系戶縣群的白鹿原組含水層,以砂巖為主,厚度350—750米。其中,含水豐富的儲熱層厚度占10—31%,水溫可達50—100℃,礦化度高。
1.人口
截至2018年末,未央區常住人口77.74萬人,城鎮化率97.2%。總戶數289845戶,戶籍人口89.387萬人(均為城鎮人口),當年省內遷入11.9113萬人,省外遷入66157人;當年遷往省內6514人,遷往省外2797人。年末戶籍人口中,18歲以下19.4551萬人,18—34歲27.0744萬人,35—59歲30.8013萬人,60歲以上12.0562萬人;全區男女性別比例為48.8:51.2。全年出生人口17477人,其中男性8960人,女性8517人;全年死亡人口1720人,其中男性1013人,女性707人。
2.面積
總面積264.41平方千米。
三、經濟發展
1.GDP及財政收入:
綜合
初步測算,2019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55.07億元同比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28億元,下降29.5%;第二產業增加值562.46億元,增長6.7%;第三產業增加值692.33億元,增長7.7%。全區三次產業比重為0.02:44.82:55.16。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705.9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6.2%。2019年全區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95%。
2.產業狀況
農業
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6419萬元,下降28.5%,其中:農業產值2186萬元、林業產值1603萬元、畜牧業產值674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956萬元。
工業、建筑業
工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31.6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5.86億元,同口徑增長4.1%;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5.79億元,可比增長3.2%。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1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032.92億元,實現營業收入982.10億元,實現稅金總額19.70億元,利潤總額37.30億元。工業企業產銷街接良好,產品銷售率達97.3%;資產負債水平基本合理,資產負債率54.1%;虧損企業40家,虧損面為20.1%。
建筑業 全區在統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255家,從承包類型看,施工總承包企業167家,專業承包企業88家;從資質等級看,特級企業7家,一級企業56家,二級企業145家,三級企業47家。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961.49億元,其中房屋建筑企業88家,完成產值377.57億元,同比增長29.5%;土木工程建筑企業89家,完成產值542.41億元,同比增長14.0%;裝飾裝修企業44家,完成產值25.07億元,同比增長38.8%;建筑安裝類企業33家,完成產值16.43億元,同比增長45.9%。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337.38億元,可比增長8.8%。全年簽訂合同額3613.14億元,同比增長34.3%,年度合同額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057.4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0%。
商貿和規模以上服務業
商貿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4%,其中區屬部分同比增長5.8%。全年限額以上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79.12億元,同比下降3.1%,其中區屬部分實現51.95億元,同比下降3.4%。
全年實現限額以上批發業銷售額795.01億元,同比增長30.7%;實現限額以上零售業銷售額349.76億元,同比下降4.8%;實現限額以上住宿業營業額6.82億元,同比增長10.5%;實現限額以上餐飲業營業額15.16億元,同比增長27.2%。
規模以上服務業 2019年全區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324家,完成營業收入365.85億元,增長17.1%。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29.51億元,同比下降12.0%。全區房地產項目完成投資280.27億元,下降30.1%,占全社會投資總額的44.5%。全年完成商品房銷售面積478.15萬平方米,下降15.3%。
對外經濟和旅游
招商引資全年實際引進內資85.6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4億美元。在第四屆絲博會上,簽約未央金茂府等項目24個,累計投資305.26億元,其中合同項目14個,引資額112.51億元,協議項目10個,引資額192.75億元。在第三屆西商大會期間,與中青旅集團簽約漢城湖文化旅游項目,總投資150億元。
旅游依托文物遺址和水資源特色,策劃推出文物遺址游和親水休閑游兩條精品旅游線路。出臺《未央區文化旅游產業扶持政策》,全年開展旅游招商活動2次,包裝和簽約項目1個。舉辦第二屆漢城湖春節文化廟會、未央文化旅游節等活動,推出漢城湖研學旅行專題產品。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未央政務旅游服務平臺,推進以信息和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智慧旅游建設。
財政收支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1.19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11.9%。稅收收入完成28.46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8.0%,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91.2%。分稅種來看,增值稅與上年基本持平;企業所得稅較上年增長11.1%;個人所得稅較上年下降22.2%;城市維護建設稅較上年下降12.5%;房產稅較上年增長0.5%;印花稅較上年下降6.1%;城鎮土地使用稅較上年增長3.0%;土地增值稅較上年下降41.9%。分部門來看,區財政部門累計組織收入1.33億元,完成預算的87.6%;區稅務部門累計組織收入23.63億元,完成預算的102.7%;經開區和產灞生態區累計劃轉收入6.23億元。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33.55億元,較上年同比下降1.6%。財政重點八項支出合計完成30.82億元,較上年增長0.5%。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完成3.62億元,増長43.1%;公共安全支出完成2.54億元,增長6.1%;教育支出完成10.43億元,增長11.1%;科學技術支出完成0.19億元,下降34.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完成2.91億元,下降21.3%;衛生健康支出完成2.45億元,下降9.9%;節能環保支出完成0.97億元,增長100.5%;城鄉社區支出完成7.71億元,下降15.7%。其他重點支出中農林水支出完成0.88億元,増長8.4%:商業服務業等支出完成0.12億元,下降52.2%;自然資源海洋氣象等支出完成0.23億元,增長5.8%;交通運輸支出完成0.22億元,增長27.9%。
3.社會事業
教 育全區擁有135所幼兒園,70所小學,17所初中,16所高中,共有專任教師10090人,其中幼兒園2827人,小學3832人,中學學校教職工(初級中學、九年一貫制學校、職業初中、完全中學、高級中學、十二年一貫制學校) 3431人。全年基礎教育共招生49867人,在校學生170507人,畢業生31211人。其中,學前教育招生14516人,在校生36905人,畢業生11127人;小學招生22474人,在校生97944人,畢業生9759人;初中招生8700人,在校生23247人,畢業生5997人;高中招生4177人,在校生12411人,畢業生4328人。
文 化以全面建成各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為主要目標,全年累計投入文化事業發展資金330余萬元,配套完成74個社區(村)綜合文化活動室建設。“市民大舞臺”活動共開展全區初賽14場,決賽5場,展演類活動84場。公益電影進社區活動共放映2400場次,觀影群眾22萬人次。千場戲劇惠民演出活動共計演出60場次,演出內容涵蓋戲曲、綜藝、兒童劇、說唱等多種形式,觀看人數近2萬人。區圖書館接待各類讀者14578人次,流通圖書期刊9359冊次,為2223人提供參考咨詢服務。全年舉辦閱讀推廣活動14場次,群眾參與人數7650人。區圖書館網站訪問量12574人次,移動圖書館APP新增讀者658人,超星電子書、期刊數據庫總瀏覽量120萬人次。
體 育承辦西安市“首屆農民節”農民趣味運動會、中國渭河自行車聯賽(西安站)比賽、 “長安武林大會”暨未央區武術展示大會等活動。舉辦未央區迎新春健身徒步走、春節體育大拜年、體育進社區暨譚家街道百花園社區第六屆趣味運動會、未央區“千人千場”乒乓球賽啟動儀式暨第五屆“北三環大明宮建材杯”西安市乒乓球公開賽、“三人制”籃球公開賽、“舞動長安”未央區分賽區近30場選拔賽、健身鑼鼓展示、未央區釣魚系列賽等。全年培訓并授予122名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扶持、指導區健身舞蹈協會、足球協會、擊劍協會完成成立籌備工作。
衛 生全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422個,其中醫院3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9個,村衛生室57個,門診部60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241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5個。各類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0456人,比上年增加1227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760人,比上年增加540人。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擁有病床床位6795張,其中醫院床位6720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床位75張。
社會福利為全區在冊城鄉低保對象623戶1119人發放保障金1414.10萬元,發放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教育資助136.30萬元。建成醫養結合養老機構2個,新增養老床位545張,為9466名特殊困難老人購買意外傷害險,新建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2家、農村幸福院6個,為7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保健補貼2382.60萬元。為全區1638名優撫對象發放優撫金951.50萬元,為319名入伍義務兵家庭發放優待金1293.10萬元。全年福彩銷售額達到3.50 億元,同比增長13.0%。辦理結婚登記6134對,離婚登記2622對。發展和壯大社區志愿隊伍,網上注冊志愿者人數達120753人。
社會保障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56元,比上年增長7.9%。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231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12810人。全年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022萬,創業培訓975人,就業培訓3100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現由金融管控平臺監管保費收繳和待遇撥付,完成40060人,1163.80萬元保費代扣代繳工作。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網上申請、備案和穩崗補貼申請、技能提升補貼發放網上辦理,社保經辦服務更加便民利民。
城市建設開展各類煙頭撿拾活動1136次,累計12余萬人次參加。新建公廁19座,提升改造廁所59座,鼓勵社會單位對外開放廁所33座。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單位1家、小區1個、學校3所。全力推進“五路”兩側增綠植綠工作,春季植綠增綠累計栽植喬木3363株,草坪3.6萬平方米,新增綠地4.12萬平方米,完成呂小寨、長樂東苑、未央立交東南角3處綠地廣場建設。拆除各類違法建設448處,共計222.84萬平方米,拆除各類戶外廣告、門頭牌匾6508處,共計7.66萬平方米。
環境保護全年檢查非法煤炭經營網點和流動售煤現象371次,發現非定點煤炭經營場所6處,取締 6處;查處使用散煤的餐飲單位178家,削減散煤436.73噸。全區1663家產生油煙的餐飲單位,已有1645家完成了油煙檢測,檢測率為98.92%。完成城鄉居民煤改潔21941戶,其中城鎮居民完成改造4207戶,農村居民完成改造17763戶。全年檢查工地1574家,對建設工地兩類企業進行紅黃綠掛牌管理,包抓公示牌已設立107家,其中紅牌 9家,黃牌 11家,綠牌87家。專項工作組督導檢查“散亂污”問題企業100余次,開展強拆執法活動40余次,下發督辦單200余份。下發367期《未央區鐵腕治霾檢查督查通報》,督促整改2853起大氣污染問題;處理回復156個《西安市大氣污染問題督辦單》問題。全力配合完成國家生態環保部汾渭平原專項督察工作、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回頭看”問題整改工作以及灃三干渠、東三廠渠黑臭水體整治整改工作。
5.交通狀況
這里交通發達便利,西安北站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高鐵車站,同時毗鄰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機場城際軌道、高速無縫對接,已建成和即將建成的7條地鐵穿境而過,路網四通八達。
未央區是西安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必經之路,距離西安咸陽國際航空港8千米,擁有西北地區最大的西安鐵路北客站。陜西“米”字型公路骨架八條放射線中的六條節點在本區境內,西接西寶高速,北接西銅高速,東臨西閻高速、西潼高速,市際、省際公路交通便捷。機場高速一號、二號線、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地鐵1號線、2號線穿境而過,同時有北三環形成內聯外引。
公路
未央區西接西(安)寶(雞)高速,北連西(安)銅(川)高速,東臨西(安)閻(良)、西(安)潼(關)高速,市際、省際公路交通便捷。
鐵路
2011年1月11日,亞洲最大的高鐵客運站西安北站在未央區建成使用 [13-16] ,銜接隴海、西康、包西、西南、侯西五條干線鐵路,承擔西安大部分中、高速列車的始發終到作業;實現4小時抵(北)京、5小時入(上)海,與東部經濟圈快速對接。
地鐵
西安地鐵1號線、西安地鐵2號線、西安地鐵3號線,西安地鐵4號線穿境而過。
航空
未央區距西安咸陽國際航空港僅8千米。機場高速一號線、二號線穿境而過。
四、歷史文化
未央區名源自境內大漢皇宮未央宮,意為“繁榮興盛,不盡不衰”。中國歷史上先后有秦、漢、唐等11個王朝建都未央,區域古遺跡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價值之高為全國區縣之最。其中秦阿房宮、漢長安城、唐大明宮等三大遺址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綜述
未央區境內古遺址眾多,文物資源豐富,歷史積淀深厚。先后有秦、漢、唐等12個王朝在此建都,區內文物古跡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價值之高堪稱全國縣(區)之最。境內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古遺址47處 。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唐大明宮、漢長安城“三宮一城”等三大遺址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保護面積67.5平方千米。
民間文學
多潛在于口頭文學,見諸文字記錄者較少。為發掘民間文學遺產,結合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搜集編纂任務,1988年4月—1989年4月,開展了一次群眾性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工作。收集故事835篇、歌謠621篇、諺語34000余條,經過篩選,于1989年5月匯編成《未央故事集成》、《未央歌謠集成》、《未央諺語集成》。故事集成含神話、傳說、故事三大類,收編故事216篇,20余萬字;歌謠集成含勞動、時政、儀禮、愛情、生活、傳說、兒歌、雜歌等八大類,收編歌謠191首;諺語集成含時政、事理、修養、社交、生活、自然、生產等七大類,收編諺語2095條。
民間音樂
主要形式有民歌(號子、小調、叫賣樂、教會歌等)、打擊樂(鑼鼓樂)、戲曲音樂、管樂(嗩吶、笙、簫、管、笛等)和由絲竹樂(絲竹器樂和無音律的魚鼓、梆、鈴、響板等)組成的混合民族管弦樂等。民歌中的號子主要流傳于草灘、六村堡沿河一帶,如船夫號子、渭河號子、撬船歌等,號子為在集體勞動中統一步伐、協調勞動、減輕疲勞而唱出的歌。由一人領唱,眾口接唱,具有節奏明快、粗獷、高昂、奔放的特色。小調如《十月花》、《洗獅娃》、《賣頂針》、《十炷香》等在農村廣為流傳,是群眾抒發感情的一種歌唱音樂。打擊樂(鑼鼓樂)多在年節或喜慶日表演,主要曲牌有《惱猴摘金冠》、《南瓜蔓》、《鷂子翻身》、《獅子滾繡球》等。管樂中的嗩吶曲牌如《大開門》、《柳生芽》、《雁落沙灘》等,常可單獨演奏。戲曲音樂中的眉戶、道情、曲子等也在域內廣為流傳,并多以故有的曲牌為基礎不斷加工譜曲、填詞演唱,如流傳于草灘一帶、以民間藝人文郁州為代表的眉戶,流傳于六村堡一帶、以民間藝人毛萬祿為代表的道情(曲子)以及流傳于南、北雙鳳村一帶,以民間藝人朱永廉為代表的隴東道情等。20世紀80年代初,區文化館曾兩次組織人力,對區內流傳的民間音樂進行搜集整理,并編印成《未央區民間音樂集成》。
民間戲曲
皮影
俗稱牛皮影,亦稱燈影戲,源于西漢。漢文帝年間(前179—前157年),宮中妃子為逗太子取樂,用桐樹葉剪成圖形,借助于燈光映照于窗上或墻上,以影為戲,后逐漸演變為皮影戲,并傳到民間。皮影戲盛行于唐宋,直至民國時期在境內鄉間還廣為流傳。皮影戲一般由七八個民間藝人組成戲班,由箱主帶領,與鄉間廟會“神頭”議價,入夜演出,不向觀眾收費。
皮影戲演出時,只用一輛鐵輪大車或幾塊木板即可作為舞臺,以蘆席作圍墻和臺項,臺口正面懸吊寬約1.5米、長約2米的銀幕(農村俗稱亮子),舞臺中央掛著一碗清油點著的燈照明。演出時1—2人操作用竹簽制動的皮影,稱為“簽子手”,另有四五人組成樂隊伴奏兼說唱。簽子手一人可操作兩個以上角色的皮影,生、旦、凈、丑兼顧。表演時或念唱做打,或持械格斗,或騰云駕霧,或翻山越嶺,有時按劇情需要,吹動油燈使其變暗或閃亮,烘托氣氛,突出舞臺效果。演唱和做工配合默契,顯示出較高的藝術造詣。其劇種以秦腔和碗碗腔為主。
木偶戲
起源于西漢晚期。據《通典》載:“窟礌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表家樂也,漢末始用于嘉會。”三國時,馬鈞所制木偶能表演各種技藝。唐代木偶戲盛行。民國時期,農村廟會、喜慶節日,多演木偶。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俗稱唱“小戲”。如果白天、晚上都是木偶,就叫“跑臺子”。其角色、服裝、道具、音樂、唱腔、表演程式及內容等,大體與“大戲”(即由演員表演的戲曲)相同。表演時穿云駕霧,飛檐走壁,詼諧逗趣,引人發笑,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隨著文化娛樂形式多樣化,木偶藝術面臨失傳。
社火
社火包括芯子、高蹺、旱船、竹馬等民間藝術形式。源于春秋戰國,名曰“儺”,初為人們用來逐疫驅鬼的一種迷信習俗。《論語·鄉黨》中已有“鄉人儺”的記載。漢代發展為“儺舞”,唐代進而為儺舞配樂并扮成戲文行歌狂舞供人們取樂。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逐漸演變為形式多樣的社火,在境內廣為流傳。
芯子
以未央宮街道大白楊東、西兩村和草灘鎮八家、景家、文家、王家堡較為馳名。大白楊一帶以鐵芯子(俗稱高桿芯子)為主,草灘一帶則以“桌芯子”(俗稱低芯子)見長。1956年大白楊村的社火曾參加陜西省民間花火社火表演大會,并于同年和1959年兩次進北京參加國慶大典表演。
草灘鎮一帶的桌芯子、社火由湖北、山東一帶遷入的移民傳入,以4人、8人或16人組成的杠抬桌芯為特色,為域內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
高蹺
俗稱柳木腿。表演者踩著約兩三米高的木腿,扮著各種戲文、人物等,表演于村莊、街頭,供人們仰首追隨觀看。表演形式有集體對舞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以譚家鄉冢珥王和漢城鄉高廟村的高蹺最為馳名。民國元年(1912年),冢珥王高蹺就曾獻藝于西安易俗社成立大典,在平安市場(易俗社舊址)表演,曾扮演過《抱火斗》、《闖宮》、《殺裴璽》等,一直流傳至今。每逢農村古會和春節,均伴之以鑼鼓出村表演。其內容由群眾喜聞樂見的《項燈臺》、《大頭和尚戲柳翠》等傳統風情表演,發展為既有傳統戲曲人物,又具有現代內容及藝術風范的《送子參軍》、《只生一個好》等。高廟、冢珥王等村還購置高蹺,供年輕一代練踩。
旱船
民間亦稱踩蓮船。一人站在用竹竿扎成形似小船、四周圍有彩繪布的無底船中,船舷系于胯側,兩手扶船身作乘船狀,另一人扮演艄公,手持木槳作劃船狀,兩人邊舞邊唱。表演時多與社火中的其他藝術形式同時出動,也有以跑旱船形式單獨表演的。跑旱船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在域內已廣為流傳,有些地區還以《小放牛》等民間小調作曲牌,自編新詞,一問一答,開展多種內容的宣傳活動。
竹馬
表演時一人站在用竹子扎成的形似小馬的道具中,四周圍彩色布,系馬身于兩胯,著古裝,手持馬鞭或刀、矛、箭、戟等道具列隊表演,少則十幾對,多則幾十對。表演者作騎馬狀,并不斷變換隊形,相互穿插行進,或持械對陣,或捉對兒廝殺,一旁并有嗩吶、號角等民間器樂伴以戰馬歡叫,人喊馬嘶,鼓樂齊鳴,集娛樂與觀賞為一體,氛圍熱烈,氣勢磅礴。
獅子
一般由兩人合作表演。表演時,兩人藏身于獅皮之下,一人手持獅頭,另一人抓住前者腰帶配合作舞。兩人合演者稱“太獅”,一人表演者稱“少獅”。另一人扮演武士,手持彩球逗引獅子作舞供人們觀賞取樂。在表演形態上又分為“文獅”和“武獅”兩類。“文獅”主要刻畫獅子溫順的神態,如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則偏重于表現獅子勇猛的性格,如跳躍、跌撲、登高、騰轉、踩球等動作。也有將“文獅”、“武獅”和“少獅”的不同特點融為一體,以群獅同舞形式進行表演,頗受群眾歡迎。域內獅子舞流傳普遍,尤以草灘鎮一帶較為馳名。
龍燈
境內流傳已久,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已有關于龍燈的記載。龍燈一般用竹、木或鐵絲扎綁龍身,在紗布、麻布上彩繪龍皮,分節連扎而成,節數不等,但均為單數。每節內燃杳蠟燭或裝上干電池照明作舞。在夜間燃燭玩龍舞者稱“龍燈舞”,白晝不燃燭玩龍舞者稱“玩布龍”。舞時,一人手持彩球戲龍作舞,盤旋飛騰。有時,也有雙龍對舞或數龍齊舞的場面。以草灘鎮的東興隆、王家棚、柳樹林等村的龍燈較為馳名。該鎮的八家堡玩“板凳龍”(以長凳為軀干,縛成龍頭、龍身、龍尾,二人分別手持凳腿作舞)者較多。草灘鎮一帶玩龍燈時,還以蟲、魚、花、鳥、獸、蝶等為造型,扎成彩燈(亦稱云燈),排于龍燈兩側或龍燈之前助威。玩龍燈時,彩燈則繞場地圍成一圈,耍龍燈者舞于其中,持彩燈者吶喊助威。也有以彩燈列隊作舞,左盤右轉,稱之為“百葉龍”的藝術表演形式。
焰火
亦稱煙火,始于宋代。未央宮街道大白楊村的焰火,以做工精細、品類繁多、造型美觀、技藝精巧而馳名。1956年,曾在陜西省民間焰火社火表演會上獻藝,并于1959年赴北京參加國慶10周年大典的焰火表演。在歷年省、市舉辦的重大節日和慶典活動中亦多次參加表演,頗享贊譽。
花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是境內春節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早在西漢“文景之治”時期,漢長安城就有正月十五朝野官民共賞花燈的風俗。起初觀燈是取其“消災解難,四季平安”之意。唐代花燈制作、觀賞已達盛期。
花燈由宮廷傳到民間,綿延千年,久傳不衰。境內的花燈制作,以譚家鄉的崖珥王村較為馳名,并以制作羊燈為主,是一項家庭副業。正月初一花燈上市,直至正月十五。民國時期的燈市在境內主要有三橋鎮、草灘鎮、高廟街。建國后除三橋鎮、草灘鎮之外,張家堡、徐家灣、辛家廟、二府莊等新興街區的燈市漸成氣候,花燈市場已很普遍。其種類除有傳統的羊燈、龍燈、獅子燈、荷花燈、火葫蘆燈外,還有飛機燈、汽車燈等。20世紀80年代,花燈已發展為不點蠟燭而用干電池自控照明的各式花燈,其觀賞性、娛樂性和裝飾性也日益豐富多彩。
剪紙
慣稱窗花。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即有將金、銀箔剪成不同形狀的彩塊或花鳥造型,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后來逐步發展,廣為流傳。在喜慶和節日中將各種顏色的彩紙剪成花、鳥、蟲、魚等予以張貼,以示喜慶。
剪紙應用范圍廣泛:貼在窗子上的稱窗花、煙格花;貼在頂棚上的稱團花、角花;貼在門楣上的稱門符、吊箋;貼在室內墻上的稱墻花、炕圍花;婚嫁時用的剪紙稱喜花、禮花;喪祭時用的稱供花、壽花等。
五、風景名勝
阿房宮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處,咸陽市東南15千米處,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遺址范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后圍寨一帶。阿房宮與萬里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標志性建筑,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標識。1991年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屬于世界奇跡。 [24]
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是大漢帝國的首都,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漢民族文化形成過程的中心,是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華夏文明主體起源最重要的歷史地標 [25] 。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跡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大遺址,遺址保護總面積達到65平方千米,占西安四大遺址保護總面積108平方千米的60%,占未央區全區262平方千米的四分之一。
未央宮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臺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于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自未央宮建成之后,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里,成為漢帝國200余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西漢以后,未央宮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大明宮
大明宮是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位于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余年 [30]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筑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圣殿。
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鳳城四路與朱宏路十字以南200米路西,原為團結水庫(古漕運明渠),水面最寬處為80米,最窄處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畝,是集防洪保安、園林景觀、水域生態、文物保護和都市農業灌溉為一體的特色生態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位于西安北城經濟開發區中心位置,占地約800畝(含運動主副館),亞洲首屈一指的主題公園。結合城運村得天獨厚的運動與景觀資源,通過對國內外先進地區的研究,禮邀國際著名的景觀規劃公司泛亞國際景觀綠化公司執掌擎畫。是一個以球類運動為主兼具休閑、游憩功能的生態型運動主題公園,也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個綠色、開放、自由的運動型主題公園。
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
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南北長5—8千米,東西寬3—6千米,總千米35.43平方千米,公園具備典型的河口濕地特征,是對“涇渭分明”、“八水繞長安”、“灞柳風雪”、“蘆蕩驚鴻”等自然歷史文化景觀的恢復和展示,區域內有植物48科180種,動物27目50科150種,是西北地區首批列入國家濕地公園項目之一。
西安·渭河濕地生態園
渭河濕地生態園是在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的工程的基礎上,按照三百年一遇防洪標準建成寬49米,長22.2千米的渭河南岸大堤及堤頂濱河大道。累計建成景觀園林綠化面積1.2萬余畝,栽植各類喬灌木300多個品種,10萬多株,生態水面2000余畝,是西安市堤、林、水結合的最大生態景觀園。
六、榮譽稱號
2018年9月,未央區獲2018年度中國百強區。
2019年11月13日,未央區入選2019年工業百強區。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 2020年 9月10日,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百強榜”排名第92位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
七、聯系方式
區委書記:楊建強 區長:劉國榮 區政府電話:029-86235439 傳真:029-862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