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新型城鎮化工作情況通報之4:國家發展改革委縣城建設直接聯系點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經驗做法 作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22-06-29
2020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推動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工作,在120個縣城建設示范地區開展示范,并從中明確了10個縣城建設直接聯系點,持續跟蹤、“解剖麻雀”,分析發現困難問題、研究完善政策措施。一年多來,10個直接聯系點加快推進文件落實、任務落實、項目落地,產生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做法和項目案例。
一、河北省固安縣經驗做法
2020年,固安縣國土面積696平方公里,縣域常住人口6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1.0%,地區生產總值335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億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堅持規劃引領,編制產業布局、城鄉路網、環衛設施、教育設施、地下空間利用等專項規劃,持續優化縣城功能和空間布局。二是強化要素保障,整合國有融資平臺,推動固安城市發展集團公司獲評AA+主體信用評級;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投資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5個,投資40億元;發行地方政府債券8.7億元,支持15個公共設施建設項目;加強建設用地支撐,將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的30%用于公益性項目建設。三是加強人才支撐,與吉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7所知名院校建立人才交流合作平臺,吸引大學生就業創業;依托中國(河北)博士后成果轉化基地,建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設立博士后創業基金,促進博士后研究成果轉化。四是創新政務服務,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實現企業開辦3小時、工業項目審批30個工作日、房地產建設項目取得土地合同到開工100天;優化服務方式,將90%以上的政務服務事項植入市民服務中心,確保高頻事項辦理“一次就好”;發展縣鄉村三級“指尖政務”,群眾和企業“坐在家里拿證”。
(二)主要成效。一是產業配套設施不斷優化,建成京南·固安高新區,用地面積約1平方公里,吸引140家企業入駐。二是市政公用設施不斷完善,投資2.7億元,改造39個老舊小區配套基礎設施,惠及居民5000余戶;建設雨污分流管網30多公里,改造老舊燃氣管網9公里;采取特許經營方式,推進水廠及配套管網建設。三是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健全,遷址新建縣綜合醫院,完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婦幼保健中心;投入36億元,新改擴建近百所中小學校及幼兒園,新增學位3.8萬個,消除城鎮“大班額”現象。四是環境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建成垃圾焚燒發電廠、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置項目、第一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項目等,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采取特許經營模式,投資7.3億元、用地面積130畝,平均日處理生活垃圾700余噸,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二、江蘇省溧陽市經驗做法
2020年,溧陽市國土面積1535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7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3.1%,地區生產總值108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億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推動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建設中科院物理所長三角研究中心、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電動汽車聯合創新中心、東南大學溧陽研究院等多個研發平臺,引進院士建立工作站,形成了覆蓋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電池芯等環節的動力電池完整制造鏈。二是提升市政公用設施共享水平,投入財政資金1億余元,推動24個政府部門和單位開放停車資源,新增停車位1100個、開放停車位2600個,滿足周邊居民及辦事群眾停車需求。三是優化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促進義務教育學校擴容增位,新建9所小學,為適齡學生特別是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提供優質義務教育;合建江蘇省人民醫院溧陽分院、江蘇省中醫院溧陽分院,推進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完善文化旅游體育設施,建設博物館、文化藝術中心和24小時“城市書房”。
(二)主要成效。一是縣城產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集聚知名綠色儲能企業50余家,引入百億級項目5個、十億級項目20余個。二是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縣域內就診率達90%、基層就診率達65%,建成“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實現近200個行政村體育設施全覆蓋。三是市政公用設施不斷完善,新增新能源公交車200余輛,改建200座智能公交站點,實現公交客運對行政村全覆蓋。四是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建成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實現全市垃圾全部焚燒;改造提升污水處理廠5座、配套管網330公里,建成以城帶鄉的污水收集處理系統。
三、浙江省樂清市經驗做法
2020年,樂清市國土面積1287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14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5.4%,地區生產總值126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4億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健全投融資機制,整合形成城投集團、交通水利集團、國有資本運營集團等平臺公司,參與縣城公共設施建設項目,如采取公建民營模式投資建設建筑垃圾處理能力300噸/小時的智能化生產線。二是加強項目謀劃設計,采取“肥瘦搭配”方式,將公益性項目與準公益性、經營性項目打包,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近30億元,申請政策性信貸超過100億元。三是打捆包裝大項目,將相關聯、碎片化的小體量項目打捆形成整體性項目,推動列入重點建設項目庫。四是推動公共資源共用共享,整合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停車資源,靈活采用全天候開放、限定時間開放及特定時間開放等方式,開放內部停車位3000余個。
(二)主要成效。一是居民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建成智慧城市運營指揮中心及智慧水務平臺,實時監測4000余家企業供水主管道的水量信息和生產狀況,居民日常用水得到有力保障;建成智慧公交體系,改造公交線路200余條、建設智能公交站點400余座,投放公共自行車2萬輛、新增服務點1300個,實現與公交站點無縫銜接。二是居民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務,建成中小學校30余所,新增公辦幼兒園30余所、實現鄉鎮(街道)全覆蓋;縣級醫院更加健全,達到三級醫院設施條件和服務能力;投用縣域遠程醫療服務中心,輻射所有鄉鎮(街道)并向村衛生室延伸,完成遠程診療近萬例。三是生態環境治理效能顯著提升,推進300余個“污水零直排區”項目建設,建成飛灰填埋場和多個污水處理廠;采用PPP模式建設餐廚可再生資源利用中心,餐廚垃圾日處理能力達300余噸。
四、福建省閩侯縣經驗做法
2020年,閩侯縣國土面積2136平方公里,縣域常住人口9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0%,地區生產總值79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6億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穩步推進集團化辦學,在縣城、福州大學城、東南汽車城等區位,通過集團化辦學方式帶動周邊學校發展,縮小校際教育質量差距。二是探索開展合作辦學,采取公建民營辦學模式和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將閩侯二中、虎峰中學等委托教育集團進行管理,引入先進管理經驗和教育理念。三是深化校地合作,與福州大學合作共建福州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四是加快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推進教育資源向鄉鎮和農村延伸。
(二)主要成效。一是閩侯縣教育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實施步伐加快,2020年至今,建成項目7個、投資9億元。二是200余名校長、近2000名教師參加校際交流,形成“教育部門統一管理、學校按崗聘任、教師有序流動”的有效機制,有力促進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五、山東省諸城市經驗做法
2020年,諸城市國土面積2151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10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3.2%,地區生產總值65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1億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通過合作開發模式,引入社會資金14億元建設產業平臺,建成智能標準生產設施、中試研發中心和總部辦公空間。二是按照企業需求,建設共享式標準廠房,降低企業投產成本、縮短產品上市周期,企業可直接拎包入住。三是鼓勵企業盤活現有土地、廠房等閑置低效資產,加快“騰籠換鳥”步伐,盤活閑置土地和地上房屋等資源。
(二)主要成效。一是產業集聚度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集聚了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等產業。二是主導產業發展動能得到釋放,汽車及零部件、服裝紡織等傳統產業持續轉型升級,智能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70余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入駐投資,年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利稅40余億元。
六、河南省蘭考縣經驗做法
2020年,蘭考縣國土面積1116平方公里,縣域常住人口7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6.9%,地區生產總值28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億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摸清底數明確老舊小區改造重點,對所有需改造的老舊小區、零散空閑院落等進行統籌改造,重點做好雨污分流、強弱電改造、停車位建設等。二是探索老舊小區改造多元融資模式,建立“政府投資、銀行融資、企業參與、居民捐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推動老舊小區改造成本由各方共擔。如,玉蘭社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統籌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2000余萬元、河南省財政配套資金100余萬元、抗疫特別國債1000余萬元、政策性貸款2億元及居民捐款200余萬元。
(二)主要成效。2020年,蘭考縣高標準完成了2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涉及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受益居民5000余戶。
七、湖北省陽新縣經驗做法
2020年,陽新縣國土面積2780平方公里,縣域常住人口11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41.4%,地區生產總值28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億元。
(一)主要做法。以啟動建設示范性項目為引領,推進縣城公共設施提擋升級。一是強化項目謀劃實施,著眼完善縣城功能、增進民生福祉,謀劃“十四五”時期縣城補短板強弱項項目近200個。2021年啟動實施人民醫院傳染病大樓改造、城區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城區雨污分流管網建設等30余個項目。二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資金、信貸資金、社會資金和外商投資資金,注冊發行8億元的縣城建設專項企業債券。
(二)主要成效。一是與長江環保集團簽署了合作協議,實施了投資30億元的縣城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推進污水處理廠及管網提標改造、馬蹄湖等水體治理,解決居民身邊的生態環境突出問題。二是建設了農產品(冷鏈)物流園,用地面積180畝、帶動就業3000人,有效解決冷鏈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
八、湖南省瀏陽市經驗做法
2020年,瀏陽市國土面積5007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14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2.0%,地區生產總值149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9億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創新投融資模式,推動老舊小區改造。通過居民出資、財政資金投入、管線單位出資、原產權單位出資等渠道籌集資金,建立老舊小區改造費用合理分擔機制。申請獲得上級財政補助資金0.8億元,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0億元、縣城建設專項企業債券5億元,引導居民自籌資金0.2億元。完成24個老舊小區改造、惠及居民4000余戶。二是創新項目謀劃設計,推動醫院提標改造。依托湘雅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提升縣級醫院技術水平,與湘贛邊市縣公立醫院開展跨省就醫醫保互認,服務半徑覆蓋周邊12個縣市400余萬人;建設直升機停機坪,開展危重患者航空緊急醫療救治、醫療轉運等服務,打造“半小時急救圈”“空中黃金生命線”。
(二)主要成效。一是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得到優化,完成瀏陽市人民醫院新建遷建工程,有序推進瀏陽市中醫院危急重癥大樓建設項目和婦幼保健院整體搬遷項目;新建幼兒園8所、小學2所,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21所,新增學位1萬余個,徹底消除了義務教育“大班額”現象。二是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新建城鎮污水管網100余公里,完成3個鄉鎮污水處理廠提質升級;城區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200處,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九、廣東省博羅縣經驗做法
2020年,博羅縣國土面積2858平方公里,縣域常住人口12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8.9%,地區生產總值61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億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堅持以產聚人,建成正威新材料制造產業園、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等項目,引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近700家,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縣域常住人口增長17萬人。二是強化要素支撐,統籌用好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3億元、抗疫特別國債資金2.5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22億元,完成縣中醫院搬遷新建和老舊小區改造;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改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盤活閑置建設用地8000畝,用于補短板強弱項項目建設。
(二)主要成效。一是市政公用設施實現提擋升級,新建3座水質凈化站,完成92個排污口及沿河截污管改造、20余公里河道污泥清理,完成6個老舊小區地下管網雨污分流改造。二是公共服務設施實現提標擴面,新建義務教育學校15所、改擴建3所,增加中小學學位近6萬個;完善4所縣級綜合醫院及中醫院,新增床位1000張;建設縣域醫共體,改造提升18所鄉鎮衛生院、近200間村衛生室;增加養老床位300張,建設9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三是環境基礎設施實現提級擴能,建成園林綠化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5座、配套管網近300公里。
十、四川省金堂縣經驗做法
2020年,金堂縣國土面積1156平方公里,縣域常住人口8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2.4%,地區生產總值469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9億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實行片區綜合開發運營模式,初步探索出“政府不負債、產城不分離、開發不斷檔”的可持續發展路徑,采取“政策性貸款+商業貸款+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融資模式。二是強化人才支撐,建設成都國際職教學院、成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冶金地質技師學院等職業院校,現有師生1.6萬人,帶動就業1200余人,每年可為縣城400余家企業提供技能人才6000人。三是優化政務服務,打造“金心辦”品牌,推行行政審批事項“極簡”模式,變“申請人舉證”為“服務單位核實舉證”;開展“跨區域通辦”,與成都市青白江區、新都區和廣漢市跨區域通辦事項達200余項。
(二)主要成效。一是突出短板得到補齊,實施沱江團結水利樞紐綜合工程、毗河分洪工程等防洪排澇能力提升十大工程,如毗河3號橡膠壩將河道從90米拓寬至210米,可降低局部最高水位1.2米,有效緩解了縣城防洪排澇壓力。二是民生福祉得到改善,縣城義務教育學位增加了2000個,醫療床位增加了200張。三是環境治理得到強化,污水日處理能力增加了5萬噸,污泥日處置能力增加了100噸,改造了污水管網70公里。四是公共資源共用共享水平得到提升,一些學校的圖書館和體育館等設施向社會開放共享。